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怎么办?4招教他正确还击
做父母的最怕孩子被欺负,尤其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接触到的小朋友也更多了,小区、托班、幼儿园……要是被欺负了该怎么办?
大部分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:不能怂,教孩子挨打了就得打回去!
谁都不想自家孩子成为那个受气包,但你有没有想过:
-
孩子不愿意打回去怎么办?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温顺,做不到反而让他更有无力感。
-
孩子打不过对方怎么办?研究表明,那些反击失败的孩子,后来会被欺负地更厉害。
-
孩子变得爱打人了怎么办?打赢了,短期看不受委屈,但孩子可能习惯以暴制暴,别的小朋友可能逐渐不爱和他玩了。
必要情况下,孩子当然可以还手保护自己。
只是大部分时候,靠武力简单粗暴地对抗并不能解决问题。你更应该关心的是,当大人不在身边时,孩子怎样才能变得更加自信,学着自己应对冲突呢?
首先,你要跟孩子明确2个原则:
1、无论在哪里,保护好自己永远是第一位
2、正当防卫的方式有很多,聪明地还击比打回去更好
假如遭遇了欺负,正确的做法有哪些?
除了打人,嘲笑取绰号、威胁、排挤,都属于欺负。面对不公平,告诉孩子要及时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舒服,勇敢说“不”,可以先是简单直接的,“不要!不行!不可以!”
在后面加上理由会更有力量,“拿开你的手,这是我的玩具!”“不可以打人,我会很疼的,打人是不对的!”
那怎么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告诉他?通过绘本、动画等来给孩子讲故事,他会更容易接受。
比如在绘本《不要随便命令我》中,主人公安迪被朋友比利要求让出他的自行车的时候,安迪鼓起勇气,大声说“不行!不行!”
图片来源:书厨图书专营店
说完这句话后,比利就没再强硬要求,而是滑着滑板,邀请安迪一起玩,两个好朋友很开心的玩了一个下午。
听完这个故事,孩子会体会到,语言也是很有力量的,勇敢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说“不”的时候,并不会让自己失去朋友。
表明态度的同时,还得配合强大的气场。儿童心理专家Michael Borba曾说过:“被欺负时,你脸上怎样的表情比你说的是什么更重要。”
自信的气势通常是透过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的——抬头挺胸,大声说话,持续的目光接触都可以突显自信。
光说不练假把式,利用角色扮演的假装游戏,和孩子一起演练这个有效的办法吧:说话的时候表情严肃,盯着对方的眼睛。
孩子受到伤害,必要时可以打回去。担心孩子不会?又怕下手没轻没重?那就多和他玩一玩打闹游戏。
打闹游戏跟“打架”类似,但却不具备有意的攻击性,你可以这样和孩子一起玩:
-
摔跤游戏,你可以躺在柔软的地面上,看看孩子能否让你翻身或者阻止你起来。
-
追逐游戏,假装是大怪兽,让孩子来抓你。
-
枕头大战,用枕头攻击,谁的身体先被打中就算输。
在游戏时,应该逐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,比如:不咬、不抓、不扯头发;不可以拿坚硬的东西打人;当有人喊“停”的时候,对方就必须停下来。
科学证明,童年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。有了足够多的打闹经验,孩子不仅能增强自信,还能更好地明白:被欺负时是可以还手保护自己的,但得学会控制自己的力量。
你要跟孩子明确的是,没有人有权利伤害你,最大的原则都是要确保自己安全,如果实在没办法,就先找机会跑。
你也可以经常跟孩子强调,当他被欺负了,不管是生气打回去,害怕地哭了,还是逃跑了,都一定要告诉你。
给孩子足够的底气,让他知道,爸爸妈妈会是他永远的后盾。
这是他的社交必修课
大部分孩子从2岁起,就会对别的小朋友感兴趣,但因为还不善表达,两个充满自我意识的孩子在一起,最开始就是会常常发生冲突:抢玩具、打人、咬人。
如果孩子在冲突中没有受到严重的身心威胁,父母就不必介入。
一来没必要,很多时候,孩子和同伴之间就是正常打闹,可能刚刚还在因为抢玩具推来打去的,过一会又能玩到一块去了,这很常见。
二来没好处,抢在一线帮孩子摆平,不如引导他打开新思路,想想“下次可以怎么办?”
一项针对20万名儿童所做的70项研究显示,欺凌原因和家庭息息相关,父母过度保护会增加孩子被欺凌的风险。
处理冲突,正是孩子学习同伴社交的必修课,他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,才能赢得学分。
父母如果总抢在第一线当救火员,孩子就没有机会从经验中学习社交能力,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交圈,处理好人际关系了。
不干预不代表不作为,你不可能永远在孩子身边保护他,尊重孩子,学着放手,赋予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量,培养他自信大胆的气质,这才是让他不被欺负,最有用的护身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