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岁学霸突然结束生命,只因父母一句话,太可惜


最近,一个新闻看得我唏嘘不已。

12月11日,江西抚州崇仁县一名16岁女孩走失的消息刷屏网络。

事情曝光后,牵动无数网友们的心。

痛心的是,3天后,当警方在河中找到女孩时,她已经没了生命体征。

据现场搜救人员爆料,女孩是学霸,自尊心特别强,这次考试退步了一些,被父母唠叨了几句,11日晚上出走后就再也没有回家。

“应该是想不开的”。

一个年轻的生命,就此陨落,实在让人惋惜。

事到如今,最难过的还是父母。父母应该也没想到,只是随便说了一句,会让女儿断了活下去的念头。

悲剧已发生,没必要再指责谁。

我们能做的是思考,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?

每个孩子都可能遭遇失败,这个时候,父母的态度很重要

不要低估孩子“失败”后你一句话带来的伤害,也不要高估孩子的承受能力。

下面这4句话很伤人,父母要少说。

“跟你说过多少次了 ……”

跟你说过多少次了,字不要写得歪歪扭扭。

跟你说过多少次了,饭前要洗手,你怎么又忘了?

跟你说过多少次了,不要吃饭的时候玩手机!

……

熟悉吗?

很多家长喜欢把类似的话挂在嘴边,试图改变孩子,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。

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?

我觉得含义有二:

第一层含义——

不难理解,这句话明显是家长在表达不耐烦。对你来说是情绪发泄,可是在孩子看来,是家长在否定他每次都做不好。

儿子每次饭前都会洗手,只有两次忘了洗,被我发现了。我冲着儿子大吼“跟你说过多少次了,饭前要把手洗干净”。

吼完我开始后悔,我为什么要说这种话,他又不是每次都不洗。

意识到这一点,我赶紧跟孩子道了歉。

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家长,“跟你说过多少次了……”这句话不是在表达事实,而是情绪。

下次生气的时候可以先想想,孩子是不是每次都做不好?他有没有一点点的进步?为了一次失败就否定之前的努力值得吗?

第二层含义——

“我说的话孩子能一次记住并实践,如果做不到,就要接受指责”。

问题是,很多事情对缺乏经验的孩子而言需要多次实践才能成功,因此,父母的强调和重复是有必要的。如果指望孩子一次就做到,未免有些苛刻。

当你的高期待和孩子的实际能力落差过大,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。

孩子需要试错才能成长,父母要告诉他这次错在哪里,并鼓励他可以做得更好。

李希贵说:“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地方,可以让孩子不停地试错,然后不停地去改正,最后把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熟的大人,然后进入社会。”

与其只顾着生气,粗暴否定,不如适当放低期待,就事论事解决问题。

“你对得起我吗?”

我一个老师朋友告诉我,她班上一个小女孩因为考试失利崩溃大哭,她安慰孩子下次努力就行了。

女孩抹着眼泪说“对不起爸妈,不敢回家”。

女孩说,每次她没考好,爸妈都会说“天天费劲给你辅导作业,你对得起我吗?”

很多家长被孩子气得上头,同样会这样问。我们发泄完了也就完了,但孩子却会非常愧疚,觉得对不起父母的付出,这对孩子而言太沉重。

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个台湾短片,叫《茉莉的最后一天》。

茉莉的妈妈为了专心培养孩子,放弃了大学教授的职位,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孩子身上。

只要孩子不听话,她就怒吼“要不是生了你们,我早就是教授了,对得起我吗?”

直到茉莉患上抑郁症选择轻生,妈妈才意识到她从来都没有关注过女儿的感受。

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:“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,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,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。”

亲子关系,也是如此。父母要学会「课题分离」,分清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界限。

这就需要我们家要明确:你付出是你自己的事,孩子回不回报是他的事。

显然,茉莉的妈妈没有意识到这点,她试图用付出换取孩子的服从性和回报,混淆了和亲子间的“课题”,导致孩子不堪重负。

像她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。

我天天陪你练琴,考级又失败了,对得起我吗?

累死累活供你上学,考这点分,对得起我吗?

……


我相信,把这些话挂在嘴边让孩子难过,并非家长本意。既然如此,咱以后可以尝试多理解孩子。

我的一位朋友每天都会陪伴孩子练习足球,去训练基地接送孩子,几年间没少投入精力,可孩子一直成绩平平。

有人忍不住问她:你付出这么多,会不会觉得孩子对不起你的努力?

她说,我如果总是跟孩子强调妈妈付出了什么,那么孩子就是在被动承受我给予的一切,也必然会背上沉重的负罪感。我不愿他为了讨好我去踢球,我希望他是发自内心的热爱。

她的话让我想起一句歌词写道“宝贝,你听到了吗,不必给我任何报答,养育你的日日夜夜,我已收获,最美的时刻”。

“为什么他可以,你不行?”

先问一个问题:你知道孩子最讨厌父母说哪句话吗?

答案可能让你意外。

据《青少年蓝皮书2019》显示,“为什么他可以,你不行”,排名第一。

不少父母喜欢在孩子失败时和别人家孩子比较,希望激励他变得更好。但很多人不知道,和一时的失败相比,来自父母的贬低会带给孩子更深远的影响。

闺蜜莹莹从小偏科严重,数学拔尖,英语却经常不及格。

爸爸经常对她说“你看邻居家孩子英语那么棒,为什么你不行”。

她默默努力终于把成绩提到及格线,爸爸却冷着脸说“有什么好高兴的,跟人家比还差得远”。

爸爸的贬低导致她从小就不自信,做什么事都畏畏缩缩。

长大后无论做什么事,她总是会不自觉地跟别人比较,很难真正欣赏一个人。只要自己不如别人,她就会感到很焦虑,生活也没什么幸福感可言。

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,家长一味比较,只会打击孩子,让孩子太在意别人的看法,很难活得舒展。

和盈盈爸爸不同,网友@信 很少拿孩子跟别人比较。

她儿子以前是个小胖子,体育经常不合格,为此还多次痛失“三好学生”奖。

她不断鼓励儿子,制订训练计划,陪儿子晨跑……几个月后,儿子身体素质越来越好,还参加了校运动会站上领奖台。

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,没必要跟别人比。就算比,也要拿孩子的未来和过去比,拿成功和失败经历比,这样更容易变自信。

育儿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世界的美好,感受生命的宽度和广度,而不是把和别人的比较结果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。

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,这方面不如不代表别的方面也不如,老盯着别家孩子比较,只会给自己徒增焦虑。

“你怎么这么笨!”

“家人总是说我笨,我是真的很笨吗?”

“父母从来不会倾听我的内心,只会说我笨挖苦我,怎么办?”

许多孩子因为经常被父母说笨而痛苦,他们无法和父母沟通,只能在网上寻求帮助,让人心疼。

我的读者中有很多未成年的小朋友,前几天一个孩子留言给我讲了一件事。

他说父母感染阳性后,他主动学着照顾父母,每天端茶倒水学做饭。

因为做饭不熟练,第一次炒菜失败了,不仅盐放多了,还有糊味。

父母指责他“笨死了,连个饭都做不好”。

他心灰意冷,觉得自己不会做饭,再也没下过厨。

家长用一句话,就浇灭了孩子可贵的孝心。

“你真笨”不是客观评价,而是赤裸裸的语言暴力。

很多家长说孩子笨,也不是孩子真的笨,而是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,就用语言打击孩子。

有研究表明,父母说的话,会给孩子很强的心理暗示,他会不自觉地给自己“贴标签”。

你总说孩子“真笨”,孩子就真的会认为自己啥都干不好。

所以,不要随意否定孩子。

我很喜欢一个小故事,:

北风和南风打赌,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。

北风越是猛烈地侵袭,行人将衣服裹得越紧;

而南风则徐徐吹动,让人如沐春风,最终,行人主动脱掉了大衣。

尖锐的语言像极了凛冽北风,温和的话语恰似徐徐南风,前者让孩子裹紧心门,后者让孩子敞开心扉。

下次孩子失败时,你不妨说“这次没成功,要不要再试一下”,当你说话温而友善,孩子才会有积极的心态去改变、去进步。

语言这东西,表达爱意的时候总觉得不够;

表达伤害的时候,却能足够锋利。

你的任何一句话,都可能成为孩子一生永远的底色。

所以,孩子失败时,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支持。

你好好说话才能给孩子对抗失败的力量,这是对他最好的滋养。

点亮在看,提醒更多父母——

从今天起,好好说话!

•  End  




上一篇 2023年3月19日 上午11:05
下一篇 2023年3月19日 上午11:11

相关推荐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