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看到一个知乎提问话题:#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#。
高赞回答看得我心头一紧:
其实现实生活中,以爱之名伤害孩子的父母,比比皆是。
有些话看似是在保护孩子、为了他们好,实则对孩子的伤害很大。
久而久之,孩子也会拒绝与父母沟通,亲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。
下面这五类“伤害孩子而不自知”的话,以后千万别再说了。
第一类:“隐性”攀比孩子
昨天在电梯里,邻居家小孩嗷嗷大哭。
邻居不好意思地跟我解释:“给他报的书法课,今天闹脾气不想去。”
这时候孩子边哭边说:“我就是不想去,凭什么要练字,我会写不就行了!”
一听这话,邻居气得拍了他一下说:“别的同学都去练字,就你写一卷子狗爬字,不让人家笑话?”
我们总说,不要盯着别人家孩子看,更不要拿别人跟自己孩子比较。
许多家长听得进去,觉得只要不在自家孩子面前提某个孩子多优秀,就不算比较。
殊不知,“别的同学都这样”这类话,也是在无形中拿孩子攀比。
前段时间,一个高三女生被妈妈逼到崩溃。
她跟妈妈说自己学习压力大,妈妈劝说:“高三都这样,别的同学也一样”。
看似是句安慰的话,但在孩子眼里这就是一种比较——凭什么别人这样,我也要这样?
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攀比,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。
久而久之,孩子不愿意在父母面前展现潜力,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。
所以,想要激励或者安慰孩子,“隐性”攀比万万不可取。
孩子不想练字,可以告诉他:
“会写字的确够用,但写一手好字对你更有帮助。就像你只吃米饭也能饱,但配上蔬菜肉蛋,营养才均衡呀。”
想要帮孩子排解压力,可以对她说:
“妈妈看得到你的辛苦付出,既然学的太累,我们就放松一下。你想做什么,妈妈可以陪你一起。”
就事论事、就人论人,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。
第二类:教孩子服从权威
你平时会让孩子一定要乖乖听某个人的话吗?
比如告诉孩子:
一切都听xx的安排:
xx说什么就是什么;
xx让你做什么你都要听话……
这类话的本意是想让孩子乖巧听话,但实际是在误导孩子:xx说和做的一切都是对的,要绝对服从xx。
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。
这种思想只会让孩子失去判断力,无法辨明是非,甚至因此受到伤害。
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中,房思琪正是在父母的引导下,视老师李国华为“圣人”,却遭到李国华的长期性侵。
父母的不信任,和李国华伪装出来的正直,让房思琪相信:李国华性侵自己,是因为爱。
最终,房思琪精神失常,进入精神病院。
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在不惹事的同时,又能提高辨别能力,保护好自己?
小红书一位妈妈的做法很明智。
女儿在学校帮助同学,却被不明缘由的老师罚站。
这位妈妈了解好事情的来龙去脉后,既没有当面和老师对峙,让老师难堪,事后也安抚好了女儿的情绪。
比起为女儿讨个公道,这位妈妈更希望女儿明白:再有学识和权威的人,也并非事事都对。
懂得“人非圣贤”的道理,孩子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。
第三类:要求孩子变完美
我表姐的女儿果果今年9岁,特别活泼灵动的一个小女孩,很招人喜欢。
只是在上小学后,她的学习成绩不太好。
表姐为了让她好好学习,经常对她说:
“果果啊,你是个各方面都特别棒的小女孩,唯一的缺点就是学习不好。妈妈希望你用心学习,这样你就是最优秀的。”
听到这句话,果果会不开心地撇撇嘴。
我在旁边听着也觉得很别扭。
首先,孩子的认知不成熟,先夸奖他们各方面都优秀,然后又指出不足,这很容易让孩子认知错乱。
其次,如果弥补不足就能成为最优秀的人,那“最优秀”的定义是什么?界限又在哪里?
即便孩子考到班级第一,还有级部第一;考到级部第一,还有别的学校和地区的第一……
这种“最优秀”,是无止境的。
除此之外,一味地要求孩子变完美,要么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和偏执,要么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南汇14岁女孩自杀后,留下一封遗书,字字句句都在诉说自己的痛苦。
部分遗书内容
在外人眼里,她是一个优秀、几乎完美的女孩,可也正是这份“完美”,成为她自杀的跳板。
部分遗书内容
希望孩子变优秀没错,但不要总强调孩子的缺点。
下次可以这样对孩子说:
“宝贝,妈妈发现你在xx方面好像遇到一些困难,我们一起找找原因,把这件事做更好,好吗?”
父母要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,而不是要求他们变“完美”。
第四类:无底线地为孩子“撑腰”
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,是为人父母的责任。
但无底线地支持孩子,而不配以正确的教育,只会毁掉孩子一生。
还记得李天一吗?
2011年,15岁的李天一开着妈妈送的宝马车外出,在某小区将一对夫妇的头部打出血。
事后,李天一的老父亲,72岁的李双江,替儿子给受害夫妇鞠躬道歉。
李双江看望受害者
然而时隔一年半,李天一又涉嫌轮奸案。
2013年,李天一和几名同伙在酒吧内将一女子灌醉后,带到附近宾馆轮奸。
案发后,李天一的母亲梦鸽不停地替儿子洗白。
梦鸽说儿子虽然做了错事,但内心干净、本真。又说“轮奸”是你情我愿的事情……
父母虽然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,但这块盾牌,不是用来替孩子掩盖罪行、逃避责任的。
可以告诉孩子“爸爸妈妈永远站在你身后,支持你”,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“爸爸妈妈会陪你面对困难,但不能替你承担责任”。
有底线有原则地为孩子“撑腰”,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。
第五类:用自认为对的方式教育孩子
很多时候,我们怕孩子在外面受伤害,都会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和保护孩子。
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。
有位网友说,自己小时候逗流浪猫不小心被抓伤,妈妈看见后骂骂咧咧带他去打疫苗:“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去逗野猫!”
从那天开始,这个网友看见猫就躲着走。
后来有一天,楼下的野狗发疯,直接扑到他身上。他惊慌失措地哭着甩开狗,却发现自己的手背被咬伤了。
预感到妈妈知道后的反应,他这次没敢告诉家里人。
一整天下来,他脑子里想的都是新闻报道过的狂犬病症。
战战兢兢过了2天,他彻底崩溃。
那天放学回家,他拿出纸笔,边哭边写遗书。
越写越绝望,最后嚎啕大哭,把妈妈引过来了。
妈妈了解完事情经过后,哭笑不得地跟他说:
“妈妈打你骂你都是想让你长记性,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,不再受伤。以后在外面发生任何事都要告诉爸爸妈妈,别怕我们批评你,批评你都是为你好!”
结果从那以后,这位网友更不愿跟父母袒露心扉。
“不论xx,都要告诉爸妈。即便我们批评你,也都是为了你好”,这类话看似是在让孩子相信父母。
实际上,没有人喜欢被批评。
当孩子预感自己可能遭到批评时,会自动建立起“防御机制”。
即便发生再危险的事,孩子也不愿告诉父母。
因此,下次可以试着这样跟孩子说:
“宝贝,如果你受伤了,或者遇到一些自己从没遇到过、不知道怎么办的事情,请你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。我们一定会认真陪你解决问题,绝对不会批评你。”
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暂时的避风港,而不是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风雨。
养育孩子,最怕只有自我感动。
父母一意孤行的关爱,对孩子而言,通常只是布满荆棘的牢笼。
为人父母不仅要陪伴孩子成长,更要学习与他们的相处之道。
别让原本真切关爱的语言,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刃。
点亮「在看」,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