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,有妈妈来问我关于科学兴趣班的事儿。
“我家娃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科学兴趣班,吵着要我给他去报班,说很好玩。我去了解了一下,发现身边倒确实有不少家长给孩子上科学实验兴趣班的,大概就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孩子,一起做一些科学实验,看起来挺高大上的,不过价格也很贵,像这种到底有没有必要给孩子上?”
的确,市面上的科学兴趣班正在慢慢崛起,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家长,都开始对科学教育重视起来了。
2017年,教育部将小学「科学课程」的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,也就是说,科学课已经正式划入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范围,而且科学类科目在中考成绩里所占的比例也不低,可见其地位仍在大大提升。
孩子们像“拆家”一样的动手能力都是天生的,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也是与生俱来的。科学实验课,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,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也很重要。
不过,三四百一节的课程,着实不便宜,而且兴趣班课程参差不齐,我们在选择的时候,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儿。
下面我就来具体说说,科学兴趣班到底该怎么选。
首先我们要明确让孩子参加科学兴趣班的目的,并不是为了让他死记硬背科学知识,也不只是让孩子随便玩玩,我们应该看中兴趣班是否能培养他的品格,注重方法论。
当孩子拥有好奇心以及独立思考、勇于尝试等品格,学会了批判性性思维,他就愿意更深入地去探究事物,并利用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,这才是参加科学兴趣班的关键。
沿着这个关键点,我们可以将衡量一个科学兴趣班好坏的标准分为两点:是否有趣和是否专业。
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这个科学兴趣班能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。
如文章开头的妈妈所言,孩子吵着要去上科学兴趣班,觉得很好玩,这就说明孩子已经被他听说过的这个科学兴趣班成功吸引了。
不过孩子们总是三分钟热度,所以我们更需要看的是兴趣班的环境、氛围以及课程的安排,能不能让孩子保持对上课的热情和探索的积极性。
一个好的科学兴趣班,应该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氛围,可以让孩子能专注地投入到科学实验的情景里面。课程内容和形式也应该丰富多样,这样他才不容易厌倦,会一直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。另外,要多选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性材料和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的内容,才能让他学以致用,更有成就感。
在上课过程中,老师会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去探索,去充分感受实验过程和结果,不能说孩子的实验刚进行到一半,就要被迫结束。
我之前就见过好的科学兴趣班的课程安排,内容是很丰富的,今天提供沙子、泥土和石块,观察研究它们能不能溶于水;明天准备各种零件,让孩子自己拼装汽车、搭房子等;再下一次课就准备一个完整电路的简易装置,和孩子一起探究灯是怎么亮起来的。
而且上完课,孩子也都能把学到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。比如在探究完静电产生的原因,理解原理后,他就会知道为什么冬天用塑料梳子梳头发,头发总会飞到梳子上,有时候碰到别人会被电一下,有点刺痛;在做完“制造彩虹”的实验后,他就会知道我们看到的“雨后彩虹”是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,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形成的。
选兴趣班的重点在于好的指导,而不仅仅是看材料和形式。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、老师与孩子的互动,来判断老师的专业性以及这些课程是不是真的有意义。
有一次,我在一家教育机构听了一堂科学兴趣班的课,发现那里的老师常常会直接告诉孩子“你错了”,然后去帮他修正,这是很不好的教学方式。因为在学习中,答案对错不是最重要的,孩子思考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。那些知识,孩子长大了,在学校里自然也会慢慢懂得。
而好的科学兴趣班,孩子能在老师的指导下,对实验充满热情,会积极地思考问题,并通过实验去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。当孩子的探索思路偏离了,优秀的老师会先给孩子的想法一些鼓励和认可,然后及时暗示和引导,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奥秘。
课程当中,除了动手做实验,老师会安排时间,让孩子们进行互动、观察,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。在实验过程中,老师会根据孩子的行为,帮他总结一些实验结果,或者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讲解一些科学原理,让孩子有更多的积极性去继续探究。
好的老师还会引导孩子将科学原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,让他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,运用到生活实践中,用原理去解释生活现象。比如孩子在课上通过实验明白了“蜡烛燃烧需要氧气”,回家后,你可以问问孩子“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?”。
至于考察的渠道,我们可以去找该教育机构的官网、公众号等,看一看介绍,以及它在各种渠道上的评价,或者也可以直接去线下实体店咨询、和孩子一起上体验课等,甚至还可以等下课的时候去问问其他上过课的孩子或家长,听听他们的反馈。
总之,好的科学兴趣班,有趣和专业,缺一不可。
当然,像这样的科学实验也并不局限在课堂上,我们也并不是一定要花钱去给孩子上这些科学兴趣班。你也可以选择在网上买一些科学实验盒子,在家里和孩子做科学实验,或者有能力的话也可以自己做一些材料。
只是和上科学兴趣班一样,我们在家做实验的过程中,也要给孩子做好引导,注重能力的培养。这样一来,孩子不仅玩得开心,还能学到知识、提高能力,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能有所增进,何乐而不为呢?